请别再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开旅行团了!
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:“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,要有课程的开发,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,要把革命的精神、文化的内涵讲出来,让学生受到教育。”相较游学,研学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,更加注重“学”,重视课程内容,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。
旅行是形式,研学才是本质
将“诗和远方”完美结合,“读万卷书”的同时也“行万里路”,把世界作为孩子的书本,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,这是令每一个家长都欢欣雀跃的政策。
不同于校外兴趣小组、周末社会实践、寒暑假的传统冬夏令营、出国游学等,研学旅行的重点,在于“研”和“学”。“研”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,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与发问,甚至在与山、水、人、事的接触中打开以往的思维禁锢,确立更远的学习及人生目标。
“学”则是让知识跳出书本,让学过的东西更加鲜活及深入,拓展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、常识,以及眼界的开拓,甚至可以完成孩子性格及能力缺陷的弥补。日本的修学旅行就是以走访历史名迹,身临其境的了解传统文化,以及职业体验为主;美国的研学旅行则多为名校参观及自然探险;英国则更重视人文主义的教育以及名校文化的深度了解与探索。
我国目前的研学旅行也多以游览清华北大等名校、著名人文历史发生地、名人故居、博物馆、科技馆为主。在一些研学旅行中,学生们可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并亲自参与到制作中;或进行一趟科技之旅领略科学的魅力;有的研学旅行会为孩子们分配生活委员、小记者、小导游等不同的职务及任务,通过这些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。而其中,研学旅行中集体生活的过程,带给孩子们的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更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。
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《研学旅行服务规范》中指出:每个研学旅行团队应至少设置一名研学导师,以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。而根据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,许多研学旅行产品寻找的老师都是临时“组队”,资质无从审查,甚至有些是没有从业经验的人员。而对于研学导师,社会上有专门机构颁发证书,培训周期较短,基本是“拿钱买证”。
如此杂乱的市场,导致我国目前成熟的研学旅行产品远远少于随市场热度而来的“跟风”产品。不少机构课程实施能力差,整个旅行过程基本上是“游而不学”的旅行团意味,而有的则安排了许多内容繁重的学习任务,“研学”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旅行中,孩子们也很难有真正的收获。
暂且不提市场的杂乱,在许多家长们的心中,对“研学旅行”这一概念也是模糊且充满疑虑的。许多家长分不清研学旅行与夏令营的区别,还有一些家长认为,旅行可以和家人去,为什么要参加学校和教育机构组织的研学?具体区别到底在哪?虽然抱有疑虑,很多家长也还是纷纷开始尝试让孩子参与研学旅行,希望他们可以有所收获和成长。
还有家长感慨道:“我家里面是比较普通的工薪阶层,没法承担动不动就上万的研学旅行,而几千块的名校游几乎就是走马观花的参观,孩子也没有什么收获和深入体验。我小时候生长在小城市,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去田间上课,我学到了很多自然知识,也开拓了视野。结果这东西在学生和家长中竟然还有攀比,好像只有走的远才能学到东西一样。
研学旅行的初心,本是希望改变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,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,让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,并和未来的职业选择、人生发展联系起来。
多地出台政策为研学旅行的行业规范开了个好头,也颇见成效。希望优秀的研学产品可以越来越多,真正做到让世界成为孩子的书本,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,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在研学旅行中学有所得、游有所获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